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学工天地 > 正文

千年石光——石窟文明的流传与交融

作者:文/曾宇欣 张文霞 图/林芳灏 陈瑞轩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23   浏览:

4月13日下午,文化遗产论坛第二讲在xg111net代理商B602顺利举行。此次讲座以探索石窟文明为主题,武汉大学国家文物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肖波担任主讲人,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雷平,卢文芸、刘元、郑维维、蔡智力副教授以及2022级文化遗产专业全体学生参加讲座。

肖波由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及大同云冈石窟时的重要讲话引出石窟的来源与发展历程。他讲到:“我国石窟寺的开凿历时漫长,从魏晋时期至民国时期,绵延了1700余年。”据调查,我国现存石窟寺共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其中有313项石窟相关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八批名录,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

就中国的石窟文化有何特性这一问题,肖波做出了解答:“石窟镶嵌在中国的历史里,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石窟遍布神州大地,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石窟作为我国开放包容、毗邻友好的历史见证,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云岗石窟为例,石窟里的飞天壁画将古印度的健陀罗艺术、笈多艺术,北方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风格多变,独具特色。

随后,他由总体的石窟文化介绍聚焦到长江流域石窟的兴起与成长。“石窟是多元文化的载体,石窟遗产具有亚洲印象,也具有全球价值。”肖波向学生们详细讲述了各个地区石窟的不同特点,他强调:石窟不仅是亚洲文明的独特载体,也是世界文明对话的文化符号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隐性纽带,其内涵和未来价值巨大而丰富。

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如何保护石窟遗址,发挥石窟遗产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石窟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如今研究石窟文明的重要课题。对此,雷平对学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 “在学术上要始终保持创新,培养自身对国家政策和时事的敏感性。同时也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以加强学术的专业性。”

(审核:廖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