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青报记者何春中讲述“如何挖掘涉校园新闻‘富矿’”

作者:文/魏医苗 杨登耀 图/邵壮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16   浏览:

“用脚走路,寻找线索;出门摔一跤,也要抓一把土回来。”6月15日上午,《中国青年报》时事部版面主编、资深记者何春中为通识学子作了一场题为“如何挖掘采写涉校园新闻‘富矿’”的讲座。

何春中从自己几年前撰写的一篇有较大反响的调查性报道《团伙组织名校大学生跨省替考枪手最高可拿七万》入题,结合自己接受《鲁豫有约》的相关视频资料,讲述他与卧底龙剑(化名)完成这篇文章的过程与磨难。他说,“我欣赏青年人对社会的那份责任与担当,也非常愿意和他们打交道。”在谈及当今媒体现状时,他表示,如今打开网站,有多少是正能量的东西?微信公众号10万+,很多都是一些低俗猎奇的东西。“谁应该成为真正的网红?我们的笔、话筒、镜头应该经常聚焦谁?”他向在场的学生提问。“无疑,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惩恶扬善的同时更要学会隐恶扬善,弘扬社会正能量。”

何春中分享了十条校园新闻的采写“干货”,如采写要“见人、见事、见细节”,切忌仰视被采访对象,不能完全成为被采访对象的传声筒,写作时陈述、描写、引语三种方式交叉使用,等等。在谈到采写要“见人”时,他说记者在报道人物采访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要学会找亮点,从人物身上某种吸引人的个性入手。多采访几个人,一般10个,最少3个。在谈到采写要“见细节”时,他说,魔鬼在于细节,往往细节可以打动人心,使稿子生动并赋予真实感。他与大家分享自己在尼泊尔地震采访时见到的一个画面,一位边检站政委接受任务出行时,他的妻子戴着墨镜,为的是使丈夫不看见自己眼角的泪痕,并从口袋里掏出两粒巧克力,“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吃。”这是那位政委妻子的话。记者通过观察,从微小处可以展现妻子对丈夫深沉的爱,比一些空泛的语言有力得多。

何春中希望同学们都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鼓励大家多读一些《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之类相关的经典文学典籍。他说,中央将“文化自信”列入“四个自信”中,可见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是民族的DNA。他引用张载言“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跟在场同学真诚地说,一名记者需有两颗心:傲然之心使你脱俗,不为物质层面所迷惑;慈悲之心让你在拥有舆论监督权的同时,能够守住底线。

最后学生提问环节,当被问到“是什么让您做社会调查性报道时坚持下来不退缩不畏惧”时,何春中答道:“一名记者要做到内心长燃一盏灯,并且时时擦拭,让它始终光明。有担当,心中秉持自己作为一名新闻人的职业道德,不忘初心。这样就有了心中的‘定海神针’,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为外物所扰动。”

专家简介:

何春中,资深媒体人,《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版面主编,长期关注和采访报道时事、法治、突发事件(新闻调查)、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等领域。曾获10余个全国或省部级新闻奖项。代表作品有:《甘肃天水高考替考事件调查》系列、《兴宁矿难揭开广东首例国有大煤矿破产转制谜局》、《湖南衡阳2.53亿住房公积金被违规挪用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高考延期决策内幕》、《手机短信诈骗调查》、《中学生调查“六合彩”惊动高官》、《一名苗寨青年女村医的梦想》、《千余硕博士学位论文遭侵权事件调查》、《西藏吉隆:国门卫士留下21封“遗书”》、《楼宇烈:中国文化不能再“失魂落魄”》、《朱歧祥:用“两颗心”治甲骨学》等。